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衛教園地3
http://www.kid-doctor.com.tw/ 林孟勳診所

1. 如果醫師說您小孩有喘鳴聲?

小朋友因咳嗽而看門診時,如果醫師說您小孩有喘鳴聲,您就要注意:下次有咳嗽就要儘快帶給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檢查,看看是否又有喘鳴聲出現,不可以當作是感冒而想再拖幾天。治氣喘越早用藥效果越好,有太多氣喘病人常被誤當做感冒,因而使用不該用的止咳藥、或疏忽了治療。

其次,每次治療都要服藥(或用吸入式藥物)一直到醫師說可以停藥才停藥,至少要檢查完全聽不到喘鳴聲為止。很多人都是咳嗽好一點就自作主張停藥,也未再追蹤檢查,而支氣管的炎性反應此時仍未消失,治療不徹底就可能使氣管一再敏感而發作喘鳴,久後可能造成氣管的纖維化或肺功能受損,因此要有耐心與醫師合作。

如確定是氣喘病,最好作記錄,包括每次發作前曾碰到什麼過敏原或空氣汙染、多久發作一次、每次要多久才獲得控制。對可能的引發因素,應盡量避免接觸(例如二手菸)。另外也該準備一支「尖峰呼氣流量測定計」,每天自我檢查氣道的阻塞程度,以提早使用藥物。

常常反覆有喘鳴的病兒,應考慮一段時間每天持續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或預防性藥物,或口服長效性支氣管擴張劑,看是否可避免發作的機會。

 

2. 咳嗽時如何止咳?

小兒會咳嗽主因是:氣管或支氣管有了過多的分泌物,而藉由咳嗽,才能將這些分泌物排出去。因此咳嗽是保護人體的基本反射動作,沒有咳嗽、則分泌物排不出,對人體反而有不好的影響。有咳嗽時,重要的是找出咳嗽的原因,予以治療,而不是一味去壓制咳嗽。咳嗽大多是病毒性支氣管炎引起,而且常在三至五天後,才由乾咳轉為有痰,此時要靠咳嗽才能把痰排出,咳嗽增多是自然現象,不是「越吃藥越咳」。支氣管炎往往有一定的病程,除非發生反覆氣喘或有繼發性感染,多半在一段時間後會自然而癒。

治咳嗽藥物成份可分為三種:化痰劑、鎮咳劑、潤喉劑。被公認有效的鎮咳劑很少,通常應該只用於初期的乾咳,或夜咳影響睡眠時,而兩歲內或有痰的人,就不該用鎮咳劑。咳嗽時咽喉部會乾痛刺激,潤喉劑可用來減低刺癢感,是否能因此止咳,仍有疑問。專家並未認可任何一種化痰藥的藥效。多喝溫水及吸入蒸氣,效果可能更好。

一般市售咳嗽成藥和咳嗽藥水,在臨床實驗上並無治療意義,吃不吃其實沒什麼差別。如咳嗽好了,絕大多數是身體免疫力的關係,並非吃咳嗽藥水的功勞,從專家眼光看,咳嗽藥水只是安慰劑。對氣喘病兒則不可壓制「咳」,而要治療「喘」,必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及抗炎劑,才能控制病情,強力止咳反而使病拖得更久。

3. 有氣喘時最好不要用類固醇,以免有不良副作用?

氣喘是指咳嗽的小兒,聽診時有咻咻的喘鳴聲,且已有數次的類似情況。氣喘的變化主要是,支氣管因過敏原或其他非過敏因素之刺激,造成氣道的發炎、內膜水腫、分泌物增加、肌肉層收縮,所以病人會胸悶、咳嗽(特別是夜間、清晨)、覺得有痰、甚至喘氣噓噓、說不出話來。這些病變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恢復原來的正常狀態。

過去氣喘的治療,著重讓支氣管擴張,使病人能呼吸順暢。近年醫界發現,光是讓支氣管擴張是不夠的,一定要消除支氣管的發炎,才能有效控制氣喘,並防止反覆再發,亦能保護肺功能不受破壞。支氣管擴張劑是僅可使症狀「暫時緩解」的治標藥物。類固醇卻是有抗炎作用的一種「控制及預防」之治本藥物,如能提早使用,必可避免氣管的持續發炎、甚至導致變形及纖維化,比支氣管擴張劑更重要。

類固醇固然有一些不好的副作用,但只要是由醫師處方,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其實沒有什麼危險。必要時口服四天至一週,並不值得擔心。如要長期治療(包括鼻過敏毛病),就要改以噴霧吸入劑做為給藥方式。吸入劑型(或鼻噴劑)的藥量很低,長期使用雖偶有暫時發育遲緩的疑慮,但研究已證明對最後的成長高度,並沒有什麼影響,副作用極低,家長們應放心與醫師合作,不要一味排斥。

 

4. 咳嗽太久會變成氣喘?

有些人對疾病有因果關係倒轉的錯誤想法。例如「肚子很痛最後變盲腸炎」、「發燒太久沒退成肺炎」、「鼻涕流不停而導致鼻竇炎」。其實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因為得了盲腸炎,所以才引起肚子痛,如果只是腸炎或拉肚子的痛,則再怎麼痛,也不會轉為盲腸炎。

同理,不是發燒太久沒退,才變成肺炎,而是因為有了肺炎,所以會一直沒退燒,如果只是普通喉嚨發炎引起的,燒早就退了。但是產生肺炎並不是沒有去退燒的關係,而是細菌或病毒造成(可能一開始就侵犯了肺部,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後,因抵抗力降低,細菌或病毒乘虛而入)。同理,是因為發生了鼻竇炎,難怪鼻涕會流個不停,而不是鼻涕會流個不停,才變成鼻竇炎。

     很多小朋友因為先天體質,在感染、過敏原刺激、空氣污染時,引起支氣管的過度反應,結果有胸悶、咳嗽、痰多,甚至出現呼吸不順的現象,亦即氣喘的變化。這樣的病人可能未妥善處理、或未能檢查出來,或是支氣管反覆受到刺激,結果咳嗽時好時壞、斷斷續續,當最後終被診斷有氣喘病時,家長都以為是咳久了才變成氣喘。其實是因為有氣喘,所以才會咳那麼久,不是氣喘病的話,咳嗽早就好了。但即使是氣喘,能對症下藥、並在必要時採預防措施,也很容易控制。因此常咳嗽不易「斷根」的小兒病人,宜由小兒科醫師及早治療。

 

5. 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

感冒與過敏,兩者都會流鼻水。如是空氣中的病毒感染上呼吸道而引發鼻水的症狀,謂之感冒,但如是過敏原所致,叫做「過敏」。流鼻水時如果有發燒,就一定是感染造成。但沒有發燒,可能是過敏,也可能是感染,因為有時身體對此病毒的反應小,就沒有發燒現象。像成人的感冒(流鼻涕、鼻水為主),幾乎都不發燒。

常常流鼻水、鼻塞的人,年齡小,感染居多,年齡越大,過敏的情況漸多。健康成年人一年的「呼吸道感染」三、四次而已,其中又以罹患感冒為多。如果一個成人或青少年,常常覺得有「感冒」症狀(甚至每個月都有),可能其中有很多次是過敏而已,不是感冒。

一個平常各方面都很健康的人,突然一整天都有清鼻水流個不停、打噴嚏(但很少連續打三個以上),加上鼻塞、咽喉附近乾刺痛,咳嗽不多,不發燒,有些頭痛或暈感(幼兒可能有些發燒),四、五天後鼻水變得較濃黃,大約十天所有症狀慢慢不見,這樣的變化可以說是感冒無疑。如果一整年三不五時都會反覆流清鼻水、鼻塞,但不發燒,也無咽喉乾癢現象,胃口精神不受影響,有時每天只有一段時間有此症狀,打好幾個噴嚏、緊接著流鼻水,其他時間都好好的,但會拖好幾個月,這種狀況就很可能是過敏。遇冷變化而流鼻水,是一種過敏,一般人常誤當這是感冒,也難怪會誤以為感冒與冷有關了。

6. 勿將氣喘當做感冒!

有些咳嗽病人,檢查時在胸部可聽到咻咻的喘鳴聲,尤其用力吸氣後、再用力吐氣就會出現。有喘鳴聲代表氣管水腫、肌肉層收縮及分泌物增多,空氣呼出去時,像是通過窄巷或門縫,就發出尖銳的咻咻聲。這樣的病人,外表不見得有不舒服或呼吸困難,不過一定是支氣管有發炎變化才會如此,咳嗽就是反映這些發炎的生理現象。有喘鳴不一定代表有氣喘病,但正常小孩是不該有那麼多次喘鳴現象。

氣喘病的變化是在支氣管,而不在肺部。這些變化是可逆性的,但如不小心徹底治療,久而久之也可能形成支氣管的纖維化,使肺功能退化。病兒之病變,有可能只是特發於兩歲內幼兒的毛細支氣管炎,也有可能是一些病毒感染造成的支氣管炎,一過了五、六歲就不再出現;但也很可能是因過敏體質導致的支氣管性氣喘,或許還會終身隨時發作。如果咳嗽帶喘鳴有三、四次以上,本身又常流鼻水不易痊癒,或曾被診斷皮膚有濕疹,家長也有過敏病史,則氣喘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氣喘常被誤以為是普通感冒,這是習慣上大家把「有咳嗽、鼻水」 一律說是感冒的關係。有的氣喘是因病毒感染呼吸道、也就是俗稱的「感冒」而引發,但此時已經不止是感冒,而變成氣喘了。如繼續採用感冒的診斷名與治療觀念,可能會失掉警戒心而誤了治療。

 

7. 如何為發燒的小兒退燒?

多久須要退燒一次?

退燒藥多兼有止痛作用。退燒措施主要是讓發燒病兒暫時不難過,或減少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要不要退燒,主要是看病兒的狀況,而且最好能確定肛溫或耳溫是在攝氏卅八度半以上,才採退燒措施。小孩若是會吃能睡能玩,精神不錯,就不必積極退燒。對身體最無害的物理方式是溫水(攝氏廿一度)拭浴,多做幾次倒無妨;宜避免酒精擦拭法。如使用退燒藥物,原則上一天內不要超過四至五次,每次最好有四小時以上間隔,以免造成過量或藥物中毒。

怎樣使用退燒藥物?

所有退燒藥使用都應遵照醫師囑咐,而且不要因退燒心切而數種併用。最普遍兩種口服退燒藥,包括含「乙醯氨基酚」成分藥物(如普拿疼、利撒爾),通常以兒童劑量小包裝者(一顆為80120毫克),每十公斤體重每次用一顆,每日不超四次,就屬安全範圍。「非類固醇抗炎劑」(如馬蓋仙)藥物是另一選擇。十六歲內要避免使用阿斯匹靈成分藥物(如溫刻痛)來退燒。如口服有困難(不易灌藥、嘔吐、昏睡者),則可改用肛門塞劑,不過直腸的吸收比較不穩定,而小兒拉肚子時亦不宜使用。塞劑有各不同劑量,一般週歲小兒每次以12.5毫克塞劑半顆為宜。建議不要使用退燒針來退燒。

 

8. 嘔吐及腹瀉的護理.

嘔吐

暫時禁食六小時。如口渴,可嘗試給少量水份潤喉,避免喝大量水又引發第二波嘔吐。如持續嘔吐,應該找醫師診療,檢查體內有無脫水或電解質變化,必要時要給予輸液治療。

腹瀉

先禁食六至八小時,讓腸胃休息。此期間給小兒喝醫囑之「葡萄糖電解質溶液」,儘量不定時飲用,但要避免喝運動飲料,因其太甜會使腹瀉更厲害,且電解質過低,不足以補充。八小時後如腹瀉改善,以奶為主食的嬰兒可試給半奶(水份一樣但奶粉量減半),一至三天如腹瀉未改善,不宜繼續吃沖淡之奶粉(任何奶粉都不該長期沖淡使用),而改用特殊配方奶粉(如含牛奶蛋白之去乳糖奶粉、含植物性蛋白之去乳糖奶粉),以減少對腸道之刺激,此時原來的奶要完全暫停,直至腹瀉好轉,再慢慢調整回來。

    對年齡稍大,已不須以奶為主食的小兒,應暫停喝奶兩三天,開始吃些米湯、開水沖的米麥糊,或稀飯、土司等不油不甜的清淡食品。另一方面飲食以清淡開始,少吃油膩、太甜的食物或飲料。在初期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後,較大的病兒可吃稀飯、麥粉、白土司、饅頭,佐以不油膩的素菜。水果則可吃芭樂、蘋果、香蕉。

9. 患一般感冒時仍可以注射疫苗?

對小兒生命有較大威脅的疾病,才會被醫界優先發展出疫苗。注射疫苗,可以讓小兒在未接觸這些疾病前,先經過類似「提前感染」的過程產生抗體,下次碰到時,就不會再得病。預防這些疾病,非常重要,家長宜把握時機、排除萬難、不要拖延,可以接種就儘可能趕快接種,否則該有抗體時卻沒有,可能會使小兒身處危險中。

人體對一般感染的免疫作用,與注射疫苗後的免疫作用,兩者並不衝突。亦即生一般小病時打預防針,疾病不會因此而變得更為嚴重,而疫苗也不會因本來有病而效果不佳。如果感冒時不能注射疫苗(因為有危險),那麼注射疫苗後第二天才感冒,不是同樣有危險?這時疫苗又不能「抽」出來,小兒豈不隨時充滿危機?

     醫護人員在幼兒有普通呼吸道感染時,暫緩注射疫苗,最主要是避免診斷混淆。因少數疫苗接種後會發燒,生病時如接種而發燒了,恐不易分辨是感染的燒、或只是疫苗的反應;另外因感染疾病本就可能逐日有變化,但注射疫苗後如剛好出現新症狀或惡化,家長常會歸咎是打預防針才如此,為減少誤會,才有「感冒不能打預防針」的保守作法。衛生署預防接種手冊早已規定:感冒可以打預防針。其實只要在疾病急性期(最初幾天症狀還不穩定),或正在發燒時暫緩接種即可,如僅有咳嗽、鼻水這類普通症狀,都可以接種而安全無虞。

10. 打預防針的真正禁忌

 

接種時要注意當時所吃的藥物

只要沒發燒,在得了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小感冒時,都可照常打預防針。其實與其注意接種時有無感冒,不如注意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干擾到疫苗的效果,如正在使用類固醇,則須暫停注射疫苗。又如吃阿斯匹靈要暫停注射水痘疫苗,最近曾肌肉注射免疫血清者,要等三個月再打麻疹預防針,若由靜脈注射者,則要等十一個月。

什麼才是接種的真正禁忌?

有高燒時,由於可能代表有比較嚴重的感染疾病,此時宜避免注射疫苗。如已知小兒對某疫苗,或上一次接種時曾有高燒或痙攣反應,且確與疫苗有關,則應暫停再注射。另外,在其他嚴重病後而體質虛弱,並有明顯營養不良現象、有進行性神經痙攣疾病、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使用可降低免疫力藥物(如類固醇、抗癌藥)、小兒有進行性痙攣、肝腎心血管的重症者,都該停止接種。其實,真正的預防針禁忌(絕對不能注射狀況),可說是極少,即使是有急性感染,在症狀已緩和些,而且沒有發燒了,就該趕快補接種。畢竟預防針的重要性高於一切。未照規定時辰注射疫苗,讓小兒身上缺乏應有的抗體,其實是讓小兒隨時身處危險之中。所以不應常以「感冒」為由,延宕接種的時間。

11. 一歲後要斷「奶」瓶

 

不少人以為牛奶很有營養,小孩要多喝奶,所以許多三、四歲的小朋友,仍每天抱著奶瓶喝四次奶。「牛奶對小兒是很有營養的食品」,這是指出生六個月內、無法餵母奶的嬰兒而言。在出生滿六個月後,無論是母奶或配方奶粉,其熱量與營養、蛋白質,對日漸發育的小兒,已開始不夠了。此時須要的是添加多元化固體食物,如米麥糊、蔬菜泥、肉泥、肝泥、果泥、蛋黃泥等,訓練咬嚼吞的動作,以作斷奶的準備,斷奶不是不喝奶,而是改變喝的方式及次數。

出生六個月後,使用奶瓶餵奶的次數,可以減少到四次,九個月大後只要三次奶,週歲後就只要每日兩次即可,而奶水變成是補充食品,不再是主食。過了週歲,由於熱量與營養來源非常多,而且胃腸對各種構造成份的奶,都能吸收,所以喝什麼奶已不是那麼重要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熱量要靠固體食物為來源,而奶變成副食品。

     週歲後不但喝奶次數要減為兩次,並且要儘速練習以杯子(或吸管)來喝,不要再使用奶瓶,至少一歲半以後,就要把用奶瓶的「癮」完全戒掉,不再吸奶睡覺,以防止「奶瓶性蛀牙」及齒列或嘴型不正。另外,不要再喝那麼多次奶,才能有較多時間嘗試各種固體食物,才不致偏食,也避免因纖維質太少而造成便秘,同時由各種食品能得到均衡的營養,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喝太多奶,顯然是無必要的。

12. 不要將嬰兒米粉、麥粉放在奶瓶裡吸食

 

到了五、六個月大,一般家長都會開始購買米粉、麥粉(有人是以米磨細成米仔麩),加在奶瓶裡,以便讓嬰兒「能吃飽一點」。確實,這時候嬰兒腸胃系統的一些消化酵素(如澱粉酵素)已成熟,可以開始適應穀類做為副食品。不過這樣做是不適當的。

吃副食品主要是為了做斷奶的準備。斷奶的意義是逐漸由純液體變成固體、由奶水變成多元化食品、由吸吮變成咬嚼、由奶瓶變成湯匙筷子、由每日五次奶水變成周歲後的一兩次。米、麥粉是已添加不少營養成份的西方式現成食品(加水可食),等於是台灣的稀飯形式。我們看到國外的家長如將稀飯放在奶瓶餵小孩,一定覺得好笑,國外的人看到我們把米粉、麥粉放在奶瓶餵,也必覺得好笑。

將米粉、麥粉放在奶瓶,太少沒有意義,太多則不易吸吮,有時因此太用力而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如長期以奶瓶吸食米麥粉,更無法戒掉用奶瓶習慣,而種下將來奶瓶性蛀牙原因。應該是選一餐的奶水,先倒出一些放在碗裡,加適量米(麥)粉,攪成糊狀,以湯匙試餵完,奶瓶剩下的奶還是以吸食方式。當嬰兒逐日適應吃奶米糊,且份量增加後,整瓶奶都可倒入碗裡,以後就可直接吃一碗奶米糊,而少用一次奶瓶了,如此才能慢慢戒斷奶瓶。

13. 學講話口齒不清,剪舌繫帶就可解決?

 

幼兒學講話時,如發音含混不清,很多人常以為是舌繫帶(舌下黏著牙齦內緣的小繫帶)過短、黏得太緊,影響到舌頭之故,因此要求醫師將繫帶切斷,讓舌頭能自由轉動,甚至有人未雨綢繆,在五、六個月大就先處理,避免以後的呀呀學語,發生困擾。

其實新生兒的舌繫帶,正常狀況下本就是黏得很緊,無須處理。嬰兒學講話主要是「聽」及「學習」,而其關鍵在於完整的口腔構造(如沒有顎裂)、正常無礙的聽覺,和良好的腦部語言中樞發展,加上足夠的外界刺激。舌繫帶的長短倒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舌繫帶過短,相當罕見。幼兒學講話,到了一定年齡如仍出現發音不準現象,多數是語言中樞發展的問題或未成熟,造成舌頭使用位置及吐氣有誤,不關乎舌頭的長短。這樣的孩子還要先考慮耳膜與聽覺神經是否健全,如果正常,則可能要送交語言治療師或復健師,以特殊的訓練,校正其發音方法,光是剪舌繫帶,無濟於事。

     舌繫帶過短會影響的可能只是捲舌音,只有捲舌音才須要有足夠的舌頭長度。不過學習捲舌音應是五、六歲以上的事,如真的有問題,五、六歲以後再處理仍來得及。何況現在以純正捲舌發音的機會已很少了。不必要的剪舌繫帶,如果造成感染、出血或反而沾粘更緊,那就不划算。做舌繫帶手術前,家長們宜三思。

14. 常見呼吸道感染的病程

 

常見小兒急性呼吸道疾病,絕大多數是病毒感染引起。由於沒有特效藥可以克制病毒,所以呼吸道感染多有其自然的病程。

1、   感冒:約五至十天,一般都不發燒,幼兒也許會燒一兩天。症狀以噴嚏、鼻涕鼻水為主,很少有咳嗽。有的會有聲帶發炎而聲音沙啞數日。

2、   流感:一定都會燒三、四天,咳嗽厲害,加上虛脫疲倦,整個病程要兩週。通常多在秋末及冬季才有這種病,傳染率頗高。

3、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兩歲內幼兒特有的病,發燒三四天(也有不發燒的),咳嗽有痰或喘聲,約十天到兩週才改善,有些甚至拖到一個月。

4、   支氣管炎:很多感染會造成支氣管炎,如流感或類流感、麻疹。主要症狀是咳嗽、且要十天至兩週以上。有些病人有喘鳴現象(常要聽診才知道),此時常會燒三至五天,如未針對喘鳴治療,咳嗽可能斷斷續續兩三個月,一直好不了。

5、   急性咽炎或咽扁桃腺炎:發燒約三至五天,多數是病毒性,如為A族鏈球菌引起的,用抗生素可縮短發燒時間,有些會併發猩紅熱或風濕性心臟病。

6、   哮吼:喉炎加支氣管炎,約十天。發燒一至三天。

15. 治感冒要用最好的抗生素,才會早點痊癒?

 

所謂感冒就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即喉以上),所造成症狀不外有點頭暈、噴嚏、鼻水、鼻塞、鼻涕、咽部乾癢、輕度咳嗽、很少發燒(除非兩歲內,但也只一兩天)或全身不舒服,並在一週左右自行痊癒。其他各式各樣的呼吸道感染,絕大部份也都是病毒造成。

目前對多數呼吸道病毒並無藥物可用。俗稱「消炎」藥的抗生素,也就是抗微生物藥物,其實只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對病毒並無效果。服用抗生素並不能使感冒早一點痊癒,即使用「最好的」、最「重」的亦沒有用。很多狀況下,用了抗生素後「結果」好轉,其實是疾病的病程高峰過了,病人自身免疫力已克服感染的關係,並非抗生素的功勞。

大部份的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流感或類流感、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或氣喘、一般喉嚨痛或咽炎、哮吼症或喉炎、各種出疹疾病、腮腺炎等傳染症,幾乎都是病毒造成,使用抗生素的機會很少。家長不宜自購抗生素給小孩吃,也應避免求癒心切,給醫師過多的壓力,要求使用「最好的消炎藥」。

不過如是急性A族鏈球菌咽炎或扁桃腺炎、細菌性中耳炎、副鼻竇炎或化膿性鼻炎、急性頸淋巴腺炎,就可能須抗生素來控制了。

16. 喉嚨發炎厲害就會引起咳嗽?

 

多數人看到小孩咳嗽,都直覺一定是喉嚨發炎才如此。但事實上單純的喉嚨發炎是很少引起咳嗽的。會有此誤解是因為任何呼吸道發炎,都會先在入口的咽部有刺痛反應,然後再產生其他變化。而且咳嗽時整個咽及下面的軟骨、神經、肌肉一直都在用力而造成痛,如此就以為是這些地方在發炎,才產生咳嗽。

造成咳嗽的主因是氣道發炎刺激了「咳嗽接受器」,此接受器多在喉、氣管、支氣管,副鼻竇及耳朵也有一些,不過咽部卻沒有。因此咳嗽代表了喉、氣管、支氣管的發炎或有過多的分泌物,而不是咽部出現問題。一般人(包括醫師)常強調鼻水倒流的問題,以為將鼻涕抽乾淨或「洗洗」喉嚨,就可以止咳,但此觀念並不正確,此做法也不會有效,因為鼻涕總是不斷再產生,並不是抽一次就不再分泌。

    咳嗽最重要且最多的原因是病毒性支氣管炎。感冒病人很少有咳嗽,如果咳嗽明顯且拖了好幾天,還是要稱為支氣管炎較適當。最常造成支氣管炎的病毒包括腺病毒、呼吸融合細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其次是鼻病毒、腸病毒、皰疹病毒。細菌很少造成支氣管炎,如果有的話,是以黴漿菌、百日咳菌最多。總之咳嗽會動用到喉嚨,一直用力當然會痛,但咳嗽主要還是支氣管發炎造成,因此要由醫師聽診肺部,而不是去「洗」喉嚨。

17. 這波B型流感 痛到走不動....

 

    這波B型流感最大特色是全身酸痛、非常不舒服,肌肉發炎機率是A型流感的五至十倍,許多病人痛到無法走路,必須坐輪椅求診。醫師還提醒家長,許多孩子患病後會一直昏睡,一天昏睡超過廿小時,必須小心是併發腦炎,要立刻就醫。

    長庚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這波B型流感的典型症狀是全身酸痛、厲害頭痛,發燒長達三、四天,甚至七、八天,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出現得比較晚。許多病人發燒後期開始出現肌肉發炎症狀,部份病人痛到不能走路。他說,這次B型流感造成許多病人併發腦炎,長庚就收治了十個腦炎病人。病人從三、四歲到小學生都有,這些孩子一天到晚睡覺,一開始許多醫師忽略,以為孩子只是感冒不舒服。其實只要一天睡超過廿小時,就要注意是否併發腦炎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B型流感造成肌肉發炎的機率,是A型流感的五到十倍,而且這波流行出現許多重症患者,有些腦炎患者會出現幻聽、幻覺,或抽筋、昏睡症狀,家長要特別當心。

    醫師指出,過年前發威至今的流行性感冒多為B型,且半數屬於維多利亞家族病毒,並非疫苗保護的山形家族病毒,疫苗效果大打折扣。但醫師和衛生署同聲強調,疫苗仍是預防流感唯一有效方法,該打疫苗的人還是得打。

    長庚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該院春節前一周就分離出六、七十株B型病毒,約十個病人出現腦炎。這些病毒送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進一步鑑定病毒株,其中不少病毒屬「布里斯班株」,並不是疫苗保護的「上海株」。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解釋,B型流感病毒分為「山形」和「維多利亞」兩大家族,目前疫苗所保護的上海株屬於山形家族,但異軍突起的布里斯班株則屬於維多利亞家族,兩個家族病毒差異較大抗體無法彼此保護。

    衛生署疾管局實驗室人員坦承,這波流行的確出現許多非上海株的B型病毒,其中包括布里斯班株和香港株都是維多例亞家族。

    世界衛生組織每年二月預測來年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型別(疫苗成份含兩種A型和一種B型),各藥廠據此製造疫苗。黃立民表示,B型流感通常由山形和維多利亞家族輪番流行,有人好奇疫苗為何不「統包」兩家族病毒?如果兩種病毒都納入,疫苗成分增加、難度也增加,使成本提高。

    

    黃立民指出,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原本就不是百分百,大約只有七成,加上這波流行約有半數不是上海株,七折八扣下來,疫苗可能只剩下一半保護效力。但他也強調,如果不打疫苗,就一點保護效力都沒有,疫苗仍有其價值,抵抗力差的人最好還是打。


18. 關於A型鏈球菌咽喉炎..

 

A族溶血型鏈球菌之所以可怕在於其感染後如果沒有經過完整的抗生素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對腎臟和心臟造成破壞。風濕熱是由於罹患A型鏈球菌咽喉炎一至五週後所引發的全身性免疫發炎反應,包括心臟、關節、腦部及皮膚等器官,其中以心臟的侵犯最為重要。A型鏈球菌咽喉炎感染後約有百分之三的機會造成風濕熱,因此當兒童喉嚨痛,喉嚨發炎時,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一般感染了A型鏈球菌,十二個鐘頭到十天左右可能就會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現象。大約有百分之十五的病例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形,不過,這些不會發病的人,仍可以將病菌傳給其他人,而引起其他人發病。因此,當懷疑是A型鏈球菌感染時,全家人都需要小心評估是否亦被感染而需要好好治療。

   取喉嚨或皮膚的分泌物作細菌培養是最重要的診斷,不過培養需要三天的時間。除了一些必要的症狀治療如退燒藥外,對抗細菌治療最好的藥物就是抗生素。沒有抗生素的治療,會引發心臟與腎臟的併發症,而且一旦有心臟病的出現,治療是漫長而辛苦的。雖然常常聞「抗生素」色變,此時,卻是要確確實時的配合醫師的用藥,不要自行停藥,而發生不可恢復的傷害。